查看原文
其他

大熊猫的生存秘籍丨熊猫大百科

从目前的化石证据看,最早的大熊猫出现在大约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,中国云南地区——禄丰始熊猫。始熊猫长有一对锋利的犬齿,上颌的最后一对前臼齿和下颌的第一对臼齿十分尖锐,闭合时能起到撕裂食物的作用。这样锋利的牙齿可以用来将肉食咬成小块。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它们是一种肉食性或偏肉食性的杂食动物。



至于说大熊猫的食谱为何从以肉为主,变成了几乎纯素食,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确定的答案。最新的主流观点认为:大约在4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,由于全球气候不断变冷,大面积的森林被草地取代。大熊猫那类似人类的跖行性(用脚掌走路)的行走方式在开阔地上很难追上猎物,进食重点开始转向植物。它们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适应性改变,例如臼齿变得更加宽大、品尝鲜肉的基因逐渐丧失等。


在此后的几百万年中,由于地球进入“冰河时代”以及人类发展对地球资源的占领,大熊猫的食性发生了第二次改变,从使用各种植物到几乎只吃竹子。它们的身体也随着这种食性的转变再次发生了适应性改变。研究发现,大熊猫体内拥有16个用来品尝苦味的味觉基因,这使得他们对苦味异常敏感,可以轻易品尝出食物的苦涩程度。大熊猫对苦味很敏感,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竹子。因为很多植物会在自然选择中产生毒素,而毒素通常是苦涩的。


吃竹子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抓握。现代大熊猫的“手”上都长有由籽骨变长而成,和骨骼、肌肉相连的“伪拇指”。大熊猫用这个“指头”和五个指头相互配合,可以灵巧地抓住竹竿。有学者推测,大熊猫的“伪拇指”是身体随着它们吃竹子的行为演化出来,并在漫长时间里趋于完善。



竹子的营养很有限,大熊猫必须不断地吃来满足身体的需要,这往往需要大范围地觅食活动,而大熊猫却采用了“少动”的策略来减少能量的消耗。大熊猫通常会选择沿着坡度平缓的竹林缓慢移动,走累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,先吃点东西再上路。通常情况下,大熊猫每天的平均移动距离只有300~500米。


事实证明,大熊猫的这些改变是非常必要的。跟它们同时期的很多大型动物,例如剑齿虎、剑齿象、巨貘等都因为无法及时做出改变而灭绝。



 熊猫大百科 

生存800万年之久的 | 熊猫大百科

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熊猫徽标丨熊猫大百科


大熊猫的祖先来自哪里丨熊猫大百科

大熊猫的左邻右舍丨熊猫大百科

大熊猫是熊还是猫?丨熊猫大百科

不同领地里的大熊猫 | 熊猫大百科

文章来源:《熊猫大百科》2020年8月第一版


别急着走

还有好看的视频号内容哦!

👇👇👇

看完了别忘记关注,点个小爱心❤

更多精彩视频,请关注官方唯一视频号

“成都熊猫基地”

别迷路了哟~!

版权声明:本文系官方原创稿件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
往期精选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